關稅上路後亞洲製造自行車難取代 但台廠風險變大

圖片來源/PeopleForBikes
文/洪正吉
美國關稅效應正逐步發酵,相關人士認為,即使受到關稅影響,未來「美國製造」的產品,也很難跟亞洲製造商競爭,但由於今年以來,已有多家歐美自行車品牌陷入財務危機,間接也讓台灣供應商面臨損失風險。
美國眾議院議員湯普森(Mike Thompson) 近日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即使關稅對自行車零件的生產國造成打擊,相關零件生產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轉移到美國國內,因為目前只有少數幾家公司在美國組裝自行車,從變速箱到煞車再到輪胎,幾乎所有用於自行車的零件都在海外製造。
湯普森是一名自行車愛好者,目前擔任美國兩黨國會自行車核心小組主席,同時也是今年6月美國國會提出的《美國自行車生產和組裝法案》發起人。該法案目前仍在立法階段,目標是增加自行車在美國製造組裝的比重。
據了解,今年美國兒童自行車的平均售價約為100至200美元,公路自行車為200至3,000美元,電動自行車約為2,000美元。其中,平價自行車主要透過Target和Walmart等通路出售,高端自行車則由專門的自行車零售店銷售。
自行車專業人士Stephen Frothingham認為,即使湯普森共同發起的法案成為法律,要在美國生產售價130美元的自行車,幾乎也不可能。不僅如此,美國高端自行車製造商,未來也很難與亞洲製造商競爭。理由是,美國人喜歡美國製造,但不願意為此多付代價。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受到庫存及關稅等問題影響,今年以來已有許多歐美自行車業者面臨財務問題,間接也造成台灣供應商受到衝擊。
例如,德國品牌YT Industries 7月宣布重組後,愛地雅發布重訊表示,對YT Industries還有42.27萬美元(約新台幣1,248.5萬元)的貨款待收。另外,達方也代子公司世同金屬發布重訊,指稱該公司對YT Industries約有新台幣1億7,953.9萬元的可能帳款損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