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等關稅暫緩引爆搶運潮

文 陳柏如
美國針對全球貿易夥伴祭出「對等關稅」,造成全球震盪,儘管目前暫緩執行90天,卻已在全球供應鏈中掀起波瀾。從4月10日起至7月9日,美國將暫以10%的基準關稅執行,為業者提供短暫喘息空間。然而,這場「倒數90天的搶運戰」背後,反應出產業界面對高度政策不確定性時的焦慮與應變。
美正式進口三要件
美國對等關稅90天暫緩期起迄時間:自4月10日00:01(美東夏令時間)至7月9日00:01(美東夏令時間),期間將只徵收基準關稅10%。當對等關稅於7月9日凌晨00:01起開始正式執行後,所有在該時間點後進口的商品,將不論其出口時間為何,皆適用該關稅。
根據美國海關的定義,商品的「進口申報(entry)」需符合以下三個條件方為合法進口:
1.貨物已抵達美國指定入境港(arrival)。
2.海關已授權放行(delivery authorized by CBP)。
3.預估關稅已繳納(estimated duties paid)。
只有當以上三項條件皆已完成,該批商品才被視為已「正式進口」。
美國People for Bikes組織指出,業者須注意,「4月9日之前已裝船」的豁免條款將於7月失效。因此,自7月9日美東夏令時間凌晨00:01起,新的對等關稅將適用於在該時間或之後完成美國海關報關的所有貨物,無論其何時出口。
搶運潮來襲
台灣業者已在第一時間感受到美方政策轉向的衝擊。先是觀望與暫緩出貨,隨後轉為急單湧現,市場態度從保守急速翻轉為全力搶進。在傳統產業中,沙灘車、工具機、螺絲等領域訂單暴增,部分自行車業者也接獲急單,甚至有客戶更直接下達「庫存有多少出多少」的指令,顯示出企業在政策風險下的緊急調度能力。而半導體暫免徵稅的決策,為高科技業注入一劑強心針。台灣IC設計廠商與蘋概股成為直接受惠者,也推升整體電子供應鏈提早備貨的動能。
航運受惠
海運成為此次搶運的主力。台灣三大貨櫃航商長榮、陽明、萬海因此受惠,短線營運表現亮眼。然而,馬士基(Maersk)宣布自5月中起調升旺季附加費,反映出運能吃緊,也顯示出這波搶運潮可能是「提前爆量」的結果。
貿易風暴下的地緣重整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場對等關稅戰爭的真正風險在於其「不確定性」與「規模未知」。台灣目前面臨32%的對等稅率,遠高於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未來是否還會調升、豁免是否延長,沒有人知道。根據世界銀行報告中指出,若美國對所有貿易夥伴提高10%的關稅稅率,將導致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減少0.2個百分點,美國經濟成長率下降 0.4 個百分點;若其他國家採取對等的報復措施,將使美國之下降幅度擴大至0.9個百分點。
此外,美國對中國製船舶徵收港口費的新政策,藉此打壓中國在全球航運的主導地位,對以非中造船舶為主的航商形成中期利多。但這樣的地緣政治與產業博弈,亦可能進一步推升全球貿易的壁壘,並改寫全球物流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