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來時路

台灣自行車懷舊篇

文◎陳柏如


1955年第四屆台灣省腳踏車商聯會理監事任期屆滿留影,當時的理事長為伍聯實業董事長徐紹。

台灣貿易商耆老孫立德先生

74歲的崑藤創辦人陳崑藤董事長對台灣的自行車花鼓貢獻良多

首台灣自行車業的近70年歷史,從無到有、從仰賴進口日本車到土法煉鋼的製造、從各自為政到統 一規格、從內銷到行銷全球與國際化分工生產以及策略聯盟,回首來時路,許多前輩在 最克難最困苦的逆境中,用勤勉、刻苦與實幹創造了台灣自 行車業的奇蹟,由於他們胼手胝足的堅持與勇於嘗試創新, 才為台灣奠定今日自行車王國的厚實基礎。

挑戰新世紀,前瞻下一個70年,我們衷心感謝所有曾為 台灣自行車業付出心力、努力不懈的前輩先進,也冀望新一 代能承先啟後、永續經營。

光復前皆仰賴自日本進口

溯至清末時期,交通工具多賴木舟與轎輿,由歐洲輸入的新奇自行車已在台流行, 當時可稱為天之驕子,但由於零件缺乏,修補不易,損壞率 極高。一次大戰後,遠洋航運更形困難,鄰近的日本才開始 製造自行車。日據時代,牛車是台灣農村社會的主要交通工 具,1942年,日本人改良的三輪車引進台灣,當時男車伕一 天的工資只有1.5元,女車伕8角。光復前,台灣尚無自行車工業,台灣的自行車以進口 日本的人力車來台內銷為主,價格非常昂貴,當時一分地100 元,一輛腳踏車要30元。當時男性載貨用的稱「武車」,女性騎的為「文車」。

富士霸王車最出名

當時市面上著名的日本進口車牌子有:富士霸王、富士 宣傳號、KENT肯特、日美商社、松島號、Large、能率、川村、 Premier等。在這個自行車零件十分貧乏的年代,沒有零件製造技術加上貧窮,一切 都很克難,外胎要靠配給,沒有外胎只好綑草繩,湊合著騎,腳踏壞了,用木頭代替, 這段貧苦的日子是現今這些騎著GT、Specialized、Giant、 Merida高檔車的幸福孩子所難以想像的。

直到光復後,才逐漸有人從日本進口部份零件販賣。由 於二次大戰重創日本經濟,當時日本零件很缺乏,腳踏車與 三輪車改由香港與大陸進口,當時蕭圳根先生便從上海進口 部份零件如鏈條、輪圈來內銷。

耐落孫立德董事長(曾集資創立輝慶貿易公司,當年出口自行車盛及一時,現已歇 業)道出一段插曲,話說1949年前後,台灣曾攔截一艘來自 東歐名為桃普斯號的船,船上有5千輛捷克自行車,全數配 給給軍方用,當時的剎車是靠一塊剎車塊磨擦輪胎中間。早 期台灣不會做飛輪、腳踏等零件,皆由物資局進口賣給車廠,而政府也自英國進口幾萬 輛腳踏車配給給郵政、電信局的公務人員,以三段車為主。

最早的自有品牌:正成牌

說到自有品牌,台灣的自行車早在70多年前就已經有自有品牌 的概念了!當時賴秋桐先生自營小車店,從日本進口腳踏車內銷,便 自己做銅牌掛在車上,打出「正成牌」的腳踏車在中部販售,而且還採 分期付款(按月)的方式賣給老師。那個年代進口日本腳踏 車要70多元,用自己的Logo賣可賣到105元,是有錢人才買得起的(腳踏車店學徒月薪 只有5元)!

早期的自行車批發「五虎將」

當時自行車業出現五大批發商雄霸台灣自行車進口零件的批發市場,號稱「五虎 將」,他們是五位結拜兄弟:台北伍聯貿易的邱陳傳、員林 清秀車行蔡淇茂、台南清標車行郭維法、員林正興棧徐紹、 高雄高興鋼鐵呂名傳。伍聯貿易公司是最早從事進口日本零 件內銷的批發商。光復後,百廢待舉,台灣也慢慢跨入閉門 造車生產零配件的萌芽期。

零件摸索起步初期

已有50多年歷史的花鼓老廠-崑藤,成立於1947年,初期做車架起家, 2年後才開始生產花鼓與腳剎,1964年開始外銷印尼等東南亞市場。崑 藤的創辦人陳崑藤董事長憶起台灣零件起步的年代表示,最 早豐原有不少用汽油桶製造車架的廠家;輪圈則以高興、遠 東、伍順、大東最早;花鼓有清華與崑藤;車手有中美;大 齒盤有伍順、美達、桃園精機;飛輪有正輪;燈具有三陽、鑽石與環球。

為了統一國內零件規格參差不齊、各做各的混亂情況,當時任台灣省腳踏車商業 公會理事長的徐紹積極前往日本工業社拜訪,並順利拿回日 本自行車零件規格資料與月報等寶貴資料,彙整後發給全省 的零件廠,勸說大家按規格生產,才有助出口與修補。徐紹 先生對台灣自行車零件的規格化與統一化以及日後順利拓展 外銷之路可說貢獻良多。

已故的伍順自行車董事長簡五朝(菲力公司董事長簡正雄之父) 創業於1953年,曾任台灣省腳踏車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理事 長。

彰化清秀車行蔡淇茂創業於1947年,在五虎將中排老二, 發售清秀牌、信用牌、月光牌自行車。蔡淇茂是立新橡膠蔡敏雄 董事長的父親。

華豐工業老董事長張湖創業於1946年,是華豐現任總經理張 瀛洲的祖父。

清華工業董事長林清水創業於1947年,為現在清豪公司的前 身。

台南清標車行郭維法創業於1934年,專營自行車零配件批 發,是台灣早期的自行車批發五虎中的老三,曾任伍聯自行 車董事。

遠東車輪廠莊俊銘總經理創業於1949年,當時專營各式車 圈、後剎車、花鼓、飛輪的製造批發。

50年代:管制進口到禁止

早期台灣自行車以內銷為主,光復初期,進口舶來自行車最多曾高達年 40萬輛,消耗外匯甚鉅,政府為扶植國內腳踏車業,1950年先管制腳 踏車與零件(輪圈、前叉、車把、車架、大齒盤、花鼓等) 進口,1954年更全面禁止腳踏車進口,因而造就了四大中心 組車廠的崛起。

無人不曉的五大組車廠

1954年以前,台灣有五大組車廠,由大陸撤退來台的大東公司(飛虎牌)最早,設 立於南港七堵、台北伍順自行車由簡五朝董事長於1953年創 立於大龍峒(菲力的前身)、伍聯實業由徐紹於1953年成立 於板橋深丘(伍聯牌)、台灣自行車公司的自由牌在台南、 福鹿牌在高雄。這五大品牌在當時可是家喻戶曉、響噹噹的牌子。後 來大東、自由、伍順、福鹿牌相繼關門大吉,市場由批發起家的伍 聯、幸福牌等所取代。

1973年:取消掛牌繳稅

在40年代、50年代初期,腳踏車是台灣人最倚賴的交通工具,當時理髮只要 7元,但自產的腳踏車要900多元,進口的腳踏車則要1700多 元。1956年,政府公佈腳踏車配售辦法,軍公教人員可分期 付款購車,當時的腳踏車一律要掛車牌、繳牌照稅,一直到 1973年,車牌的規定才被取消。

批發商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1961年以後,批發店出來組車的廠家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增加,徐紹表示,當時最負 盛名的是台北的幸福牌(李進枝),其他車店出來組車的品 牌尚有-台北:勝輪、川口、三角牌、白兔(信友)、白鶴 牌(蕭圳根)、東寶(陳鑑);桃園:金雞牌、大竹、瑞星車行、東和、太陽(昇達 利);員林:清秀車行、富士車行、大易車行、聯發車行; 嘉義:大信、陳海發;台南:菊鶴牌、菊鷹牌(劉華智); 屏東:金義發等等,百家爭鳴,可說是台灣腳踏車業最興盛的黃金時期。

掮客對於零件物流助益良多

而中盤商(掮客)也應運而生,對內銷的零件物流助益 良多。當時比較有名的中盤商在北部有極東的陳響、台中有 春田行的林春田、豐原:文藻的謝文藻、歐美車行陳波;台 南:梁添木、戴水波、戴土;虎尾:日美謝溪松;員林:江 錦坤等等不勝枚舉,算一算當時的中盤商超過70家。

1961年台灣年產自行車24萬輛,全省經銷自行車及零件車行約計 3千家,使用中的自行車總數計130多萬輛。

好景不常,1968年國內從日本輸入大量不需掛牌的49cc 機車銷售,自行車一下子變成非常落伍的工具,因此開始走下坡,榮景不再,許多車 店紛紛結束營業。而三輪車也從1960年的4.4萬輛高峰逐漸 減少,政府便收購三輪車並輔導車伕轉業,到1969年,三輪 車幾乎絕跡。

台灣自行車的外銷發跡史

說到開啟台灣自行車外銷之門的機緣,就要感謝政府辦的國貨館展覽,成功促成伍 聯公司接到50輛試銷印尼的訂單,就這樣台灣在1969年由伍 聯外銷了第一批的自行車到印尼。

伍聯公司董事長徐紹表示,真正將台灣自行車推上國際舞台的大功臣是日本極東會 社與威廉斯基,當時日本極東株式會社的台灣代理-太星王 逢時引進極東介紹美國的威廉斯基來台灣採購迷你車,才把 台灣的自行車帶到美國,也帶動了台灣自行車外銷的風潮。

當時很多人都開始在騎樓、大馬路旁就組起10速車外銷。說到香蕉型座墊的迷你 車(嬉皮車),車架、輪圈在當時可是用50加崙的油桶硬槌 出來的,香蕉型座墊也是手工硬做的,這就是當時外銷美國,為台灣爭光的純手工迷你 車(High Raiser)的故事。

BMX創台灣自行車另一個春天

接著,美國BMX車的興起創造了台灣自行車業的黃金時代,當時美國想找日本買 BMX,但日本看不起BMX這種非正統的小車而把機會推給台灣,才讓台灣有機會靠 BMX賺翻天!最鼎盛、最競爭的時候,台灣的組車外銷廠曾 達60多家。

之後MTB登山車的崛起則再創台灣自行車的另一個高峰,197 0年代以後的後起之秀如:巨大、美利達、郁珺等則靠著現代化的機械 設備與技術,加上彈性管理,讓輪界繼續蓬勃發展。當時由於台 灣自行車沒有工業標準規格,美國不少自行車店皆在門口貼上 「拒修台灣製腳踏車」的海報,為此,巨大劉金標董事長從日本拿回許多 JIS的標準供業界參考,對提昇台灣自行車業的品質與規格標準貢獻良 多。

80年代自行車出口突飛猛進

台灣自行車產業萌芽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早期以內銷為主,政府為扶植自 行車產業,鼓勵國內業者自行製造,於1951年管制自行車進 口。1952年起,國內自行車製造廠相繼成立,由於經營不善、產品品質在政府的保護下 無法有效地提升,使得自行車工業處於低潮。1971年台灣自行車出口 量約27萬輛,出口值約420萬美金。直到1973年,因第一次能源危機 造成全球自行車市場需求大增,才使得台灣自行車工業步入成長茁壯期。

←早期外銷美國創匯的台灣製迷你車(High Raiser)又叫嬉皮車(1967年)

80年代在市場需求擴增下,台灣自行車業者不斷致力於品質及技術的提升,使台灣 自行車出口量相對地驟增,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以 1986年台灣自行車出口量為例,已增為1023萬9473輛,較1971 年的出口量成長近40倍,平均單價為40.83美元,可見台灣自行車的出口量及出 口值在80年代有突飛猛進的成長,並寫下輝煌的成績。 1991年起,台灣自行車邁入另一個里程碑,出口值始突破US$10 億,在全球輪界佔舉足輕重的地位;1995年出口值更突破US$10.6 億,再創歷史高峰。由於兩岸分工的模式日益明顯,台灣也逐漸由低價量產 的OEM角色轉型為研發、行銷基地,產量雖逐年下滑,單價卻日益攀升,隨著研發創新 與附加價值的提升,台灣的自行車業正積極尋找屬於自己的 生存利基。 

承先啟後不忘本 咱們走過的路

台灣早期迷你車的製造情況

早期車架焊接

50、60年代的古董老鐵馬(伍順製)

早期台灣流行的跑車(1972年)

伍聯產製的郵差用自行車(1966年)

50、60年代政府便舉辦展覽會以促進外銷(圖為當時伍聯公司參展的景況)

現年已86歲的前伍聯董事長徐紹對於早期台灣的自行車發展如數家珍。身體十分硬朗的徐紹 說:「看得開、放得下,身心自然健朗。」

思想起早期阿公阿嬤騎過的國產自行車牌

伍聯牌自行車

伍順牌自行車

台北市的幸福牌

台北市東寶牌自行車

彰化縣信大車料信興牌

員林鎮清秀車行的清秀牌、信用牌、月光牌

清華工業的零件標記

台北市白兔牌

台南市菊鶴牌自行車

 

嘉義遠東車輪零件標記

台北市進輪貿易的鳳鳴牌

 

懷舊篇...早期自行車廣告海報

台灣50年代的日本進口自行車─宮田牌,典型的雙上管 車架、車把、皮座墊皆原裝,騎了40多年還不會壞!